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贸易的国际比较分析
2021-04-02 20:00:00

“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有所加快。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升级和数字贸易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尤其是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潜力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分类,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实际,可以将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服务纳入生产性服务,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服务纳入生活性服务。此外,根据资本、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生产性服务又分为传统生产性服务和新兴生产性服务(见表 C2-1)。

一、全球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

全球服务贸易以生产性为主,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不断提高。近年来,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政策红利带动下,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比稳步增长,并逐渐稳定在 75%左右(见图 C2-1)。随着信息技术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1980-2019 年,全球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比重从27%提高至50%,传统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比从 47%降至 25%。

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较高,均在七成以上。总体来看,美国、德国和日本服务贸易结构演变基本一致,均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比提升,并在近十年逐渐稳定在七成以上。美国以生产性服务贸易为主导且波动较小,2002 年至今占比始终稳定在75%左右,且随着其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比重不断提高,2019年占比增至55%。德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稳中有升并逐渐成为发展引擎,1980年-2019年,占比从66%增至80%,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比从25%增至53%。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比先降后升并保持在八成以上,其中20世纪80年代生活性服务贸易占比不断提升,21世纪后随着人口下降和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不断提高,近几年均为85%左右。

二、我国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贸易的演变过程

2016年以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总体呈波动下行态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社会产业基础偏弱,服务贸易受限多、规模小,结构波动较大,1982年-1999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从47亿美元增至610亿美元。21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占比在2008 年达到近年峰值76%。此后,生产性服务收支占比有所下降,2016年降至54%,生活性服务贸易尤其是支出提升较快,主要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出境旅游和留学相关支出快速增加(见图C2-2)。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稳步提升。2016年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更迭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持续发展,占比逐渐增加,2019年为61%,较2016年上升7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逐渐趋于稳定(见图C2-2)。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仍低于全球水平,但近年来占比提升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90年代德国走势相一致,体现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潜力较大。2019 年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33%,而美国、德国、日本占比分别为55%、53%和60%。但随着信息技术升级和数字贸易发展,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前景广阔。近十年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年均增速为8%,其中计算机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收支规模年均增速分别为17%和13%,而美国、德国和日本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年均增速分别为4.6%、5.5%和6.6%。

随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助力我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20 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