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信息技术与艺术跨学科交叉赋能的创新与实践大赛,在四川省成都市正式开启全国竞赛“云评审”按钮。来自全国500多所学校的上万名学生,踊跃参加了教育部“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简称 NOC大赛)创新创意类“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赛项比赛。
有别于传统的信息编程大赛,“数字艺术作品创作”是人工智能编程思维与艺术美育的融合与实践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提升教育。“数字信息”是技术手段,美育教育才是终极目标!学生通过智能成熟的“艺术+编码”平台,摒弃掉传统的繁琐“敲代码”方式,通过“模块化、积木式”直观创作方式,让数字艺术创作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的是创意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输出的则是完整的创意动画、互动文创作品,从而极大提升学生美育创作的浓厚兴趣与成就感,并将素质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这正是全国上下“五育并举”发展、美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实践与创新!未来,学校都会更加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深化美育教育的改革,既要在美育课堂上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也要通过美育课堂教给学生1-2项艺术特长,让他们拥有创造美的能力。
部分学生参赛作品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评委点评
本次“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赛项主任评委、来自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信息中心主任郭斌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简称 NOC大赛)中的创新创意类“数字艺术作品创作”比赛是一项低入门、大智慧的赛事,着重体现了以下几个融合的思想:一是体现了五育融合的思想,五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的教育热点、难点和突破点,该赛事注重从情感、人文、社会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开展五育融合教育的重要举措。二是体现了技术与艺术创新融合的思想,赛事平台让学生从复杂的技术学习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简单的技术也能有大制作,技术与艺术创作得到完美的融合。三是体现了技术与生活实践融合的思想,赛事中学生的创作主题丰富,题材新颖,涉及到了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既有展现我国巨大科技成就而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有涉及课堂学习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还有生活中的劳动和科技创新等主题,作品全面展示了我国新时代中小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演绎了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故事。
“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赛项评委、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入选专家 汤金刚老师认为,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的35项赛事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信息科技为教育教学过程服务等已经逐步在落地变为现实。成都高新区沃赢科技作为《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赛事研发基地,项目研发依赖于四川教育的创新改革,并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以及各试点学校师生的大力支持。
“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赛项评委、成都市青羊区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刘芳菲校长,则代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发表了自己对国家“双减”政策的理解与体会,表达了学校积极践行“双减”号召,大力支持“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所付出的实践努力与创新。刘芳菲校长表示, 数字艺术创作是学校大力引导、家长高度支持,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加的校内综合实践教育创新实践方式,孩子需要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与收获。五育融合需要有校本化的实践创新,双眼井小学以数字艺术创作为路径,以美育为圆点,实现美育与各学科相整合,美育与儿童学习活动相结合,美育与学生社会体验相融合,为孩子树立了正面积极、五育并举的教育同心圆。
数字艺术
创作平台
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