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上)
2021-11-19 20:00:00

致力于提升“中国服务”的全球竞争力

一、数字经济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广义角度看,依托数字技术衍生的经济形态都可纳入数字经济范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核心层,包括研发、生产和制造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部门,是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第二层是由数字技术创造的新经济形态,如数字服务、平台经济等;第三层是被“数字化”的各种经济活动,主要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组织,是大量离散市场要素集聚整合的关键环节和数字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托,通过与参与者共享信息、利用大数据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供需匹配、交易撮合,将生产和消费、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平台规模越大集聚整合的市场要素越多,用户规模越大对市场主体的降本增效作用越显著。数字经济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作用。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网络数字技术快速创新,并加速在各行业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政府治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颠覆性创新和深刻变革,也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重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体系,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层次,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疫情加速了全球数字经济强势崛起,也为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历史机遇。应把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核心关键技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监管治理、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方面系统推进数字经济强国战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链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体系,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内大循环质量,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数字经济在减缓经济下行、稳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数字经济增速高于GDP水平。根据中国信通院相关数据,2005—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由2.6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14.2%提升至36.2%。按可比口径计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7.8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第一产业增速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9.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6.54个百分点。2005—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2.7倍,年复合增长率20.6%,而同期GDP增长4.3倍,年复合增长率12.6%。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贡献度显著提升,2014—2019年保持在50%以上,2019年高达67.7%。

二是数字产业化实现量质齐增。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由2.96万亿元增至7.1万亿元,年均增速11.56%,占GDP比重由6.3%提高至7.2%。数字产业价值链层次不断提升,电信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由2011年的70%下降至40%左右,软件业和互联网行业占比由30%上升至60%左右。

三是产业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的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11—2019年我国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由6.53万亿元增加至28.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0.38%,GDP占比由13.9%上升至29%。
四是数字经济有效对冲了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2020年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抗击疫情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并在精准防控、物资保障、生活保障、复工复产等抗疫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通过疫情这一非制度性设计,实现了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融合双轮驱动,生产和消费的数字化边界快速拓展,大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有效提高了经济大循环水平和质量。由于数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使我国经济实现“V”型反转,以2.3%的优异成绩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疫情以来,数字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9%,居各行业领先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在整体制造业投资下降的情况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11.5%,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步伐。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9.76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1/4。

(二)新业态新模式的大规模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

新冠肺炎疫情急剧扩大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场景,加速推动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网络购物、网络金融、数字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大规模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

其一,在线办公。2019年我国远程办公人数仅530万人,2020年增加至3.4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34.9%。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远程办公机制,远程办公模式逐渐为企业常态化应用,2020年下半年的增长率高达73.6%。疫情助推云视频会议的井喷式增长,也促进了远程办公软件的规模化应用,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各级政府、学术机构、企业等大多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用户使用数量是上年的10倍。服贸会、进博会及各种国际峰会、论坛等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据统计,企业微信服务用户数量由2019年的6000万人增至2020年的4亿人,同期钉钉企业使用数量超过1700万家。

其二,在线教育。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仅2.61亿人,2020年增加至3.42亿人,增长31%。疫情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疫情期间,我国全日制在线教育平台新增数量超过100个,截至2020年2月,全国30多个省、300多个城市的学校加入阿里钉钉在线学堂,约覆盖全国5000万学生;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对接近1200所高校、近7000名老师的慕课教学服务,开通课程9000门。截至2020年11月,全国中小学联网率达99.7%,2020年1—10月在线教育企业新增8.2万家。

其三,在线医疗。2020年,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15亿,占整体网民的21.7%。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和好大夫等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20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疫情期间在线问诊成为重要的诊治手段。截至2020年10月,全国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55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其四,网络购物。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82亿人,较2020年3月增长7215万人,占整体网民的79.1%。截至2020年12月,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19亿人,较2020年3月增长2103万人,占整体网民的42.3%。

其五,数字娱乐。截至2020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18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增长20.71%。2020年移动游戏市场销售收入2096.76亿元,增长32.61%,占游戏市场整体收入比重达75.24%。网络直播用户规模6.17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2.4%;网络视频用户规模9.27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3.7%。

其六,网络金融。截至2020年,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8.54亿人,占整体网民的86.4%。艾媒咨询预测,疫情加速了消费服务线上化,驱动移动支付场景的拓展及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强化,未来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在用户规模及支付频率上升的驱动下持续增长。支付宝数据显示,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通过支付宝平台完成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元,其中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达6219亿元。疫情加速了金融业线上对线下业务的替代,银行、证券、保险纷纷推出线上服务。证监会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的证券交易超过95%。

其七,社交媒体。截至2020年,微博月活用户增量5.21亿人,日活用户2.25亿人,微信月活用户达9亿人;我国31个省(区、市)均已开通政务机构微博,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82958个,开通政务抖音号26098个。

(三)数字企业呈现出较好的成长性

“2020年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评价结果显示,500强企业普遍实现高增长,营收年均增速达79.6%。分行业看,与数字技术融合程度越高,企业的成长速度越快。如占比最高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51.2%)年均增速达99%;依托互联网进行消费场景模式创新的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年均增速高达106%。其次,民营企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有426家,占比高达85%,榜单前50名中的80%为民营企业。此外,许多数字企业在短时间内能够进行大规模扩张且业务内容丰富精细,如新网银行2017年成立仅一年业务范围就覆盖全国近310个大中城市,客服数量超过1600万。
二、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突破口

数字经济以平台为核心组织,利用数据、算力和算法,有效组合国际国内要素资源,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提高供需适配性,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通过构建数智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形成数字产业生态,提高内循环质量,打通内循环和外循环堵点,形成畅通的双循环系统。

(一)数字经济不断释放新的市场潜力

1.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大量新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边界不断拓展,在线教育、无人接触、直播带货、网络文娱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被消费者普遍采用并不断释放消费潜力。疫情催生了大量“无人接触”的数字经济消费新场景,服务型机器人、无人超市、AR试衣、无人机配送等场景逐步转化为商业应用。汽车4S店、房地产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升级线上服务,推出VR看房看车服务等;从日用品、农产品到产业、老字号、非遗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各类直播带货场景大量出现。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文娱用户规模和消费黏性同步提高,2020年抖音日活用户达6亿人,同比增长50%。后疫情时代,数字化生存逻辑将对未来消费模式产生深远影响。淘宝、京东改变了购物模式,支付宝、微信改变了支付模式,滴滴出行、共享单车改变了出行模式,美团、饿了么改变了用餐模式,等等。消费者日益习惯在数字空间进行消费、娱乐、社交等活动,这些都将不断拓展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消费新空间,创造新经济的增长点。

2. 平台经济带来显著的长尾市场效应

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销售成本大幅下降,尤其使小众需求、销量不高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与主流产品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数字化平台为长尾市场创造了盈利空间,众多中小微企业能够拓展市场宽度和挖掘市场深度,在不断细分领域中找到生存空间。2020年微信小程序实物商品交易增长154%,其中商家成交额(GMV)增长255%,快消品、零售渠道、时尚品牌通过小程序分别增长490%、254%和216%。2020年企业微信连接用户数超4亿人,活跃用户数超1.3亿人。

(二)数字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引领者

1. 数字企业正在引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数字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和创新组织方式上不断突破,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发展。《2020中国新型创新企业榜》公布的前50名新型创新企业均为数字企业,涵盖数字化新基建、新型互联网企业、新兴半导体等领域,覆盖AI服务商、文娱、新零售、网络安全、物联网、在线教育、云计算、机器人、智能家居、金融科技、区块链、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等诸多行业领域,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呈现出持续成长势头。
2.技术出口反映出数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9年我国技术出口前10大行业占我国技术出口金额的比重高达79.06%,这10大行业都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除信息通信技术(ICT)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其他行业都是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表明数字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

3. 数字化平台通过“蒲公英效应”,实现新技术扩散和产业化

平台具有新技术转化为通用技术的能力,从而成为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载体。如华为公司携手全球技术伙伴在AI、云计算、5G等领域联合创新。目前华为云技术合作伙伴有2000多家,有2500多个伙伴在鲲鹏、昇腾等10个技术方向通过5000多次技术认证,其中通过鲲鹏认证的1100多家主要是基于鲲鹏的应用软件企业,鲲鹏社区开发者已超过200万人。华为还利用全球40多个开放实验室开放了ICT底层技术,立足打造5G+智慧场景等数字生态。微信小程序开放了官方组件、官方UI素材及开放接口能力,打通了超过12亿用户的通道,已有超过200万开发者加入微信小程序开发,覆盖200多个行业,日活用户超过4亿人。

(三)数字企业成为贸易创新的重要载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跨境贸易的各环节,贸易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驱动跨境电商不断转型升级。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为代表的一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不断拓展功能,创新外贸业态和模式,由平台实现跨境货物贸易逐步向外贸综合服务领域延伸,形成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链条融合发展的新一代跨境电商范式,也称为“数字化新外贸”。这一模式以全链路跨境贸易平台为核心,形成衔接生产商、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物流、金融、信息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跨境商品流通,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物流、金融、信息、支付、结算、征信、财税等配套服务,高效透明的通关、收汇、退税外贸综合服务,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监管方式和新的国际规则体系。通过一站式跨境供应链服务体系,真正形成了跨境B2B交易从商机到履约的闭环,买卖双方可以在全链路跨境贸易平台完成担保交易。
跨境电商成为拉动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力。2015—2019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总额增长4.1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50.79%;2017—2019年出口规模增长1.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67.49%;进口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27.37%。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增长40.1%;进口0.57万亿元,增长16.5%;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验放进出口清单达24.5亿票,增长63.3%。随着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数字化新外贸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双循环”战略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四)超大规模平台具有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属性

1. 超大规模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

首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及衍生的大量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由平台研发,逐渐发展为通用性技术,并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政府等部门提供。如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云服务器、云数据库、云存储等服务。其次,超大规模平台提供了大量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服务。这些服务已经超越了商业范畴为全社会所用,并增加了社会福利。如在线支付平台,交易频率最高的移动支付平台是微信,2020年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比例为92.7%。交易金额规模最大的是支付宝,截至2020年6月30日支付宝月活用户高达7.11亿元。这些大规模在线支付平台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一部分,向社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又如视频会议平台(腾讯会议、网易云会议等)、在线教育平台(钉钉)搭建的网络平台承担了面向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的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箱等已成为公众和企业的主流通讯手段。再次,平台聚集的数据资源为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提供重要支撑。在撮合交易过程中,平台沉淀了海量数据资源,可以发挥服务社会生产生活的效能。如百度地图的慧眼平台、出行云平台、交通云平台推动交通数据交换共享,为政府改善城市交通、用户提高出行效率提供数据支持。

2. 数字化平台具有公共服务平台属性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平台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疫情防控方面,工信部借助全国16亿手机用户数据迅速采集到全国人流动向信息,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疫情实时大数据采集体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相同行程查询工具、湖北籍游客定点酒店查询、发热门诊地图等。腾讯发布的“全国发热门诊地图”覆盖357个城市,可查询发热门诊医院11637家,1960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地图累计访问过亿人次,调用次数超过10亿次。在物资保障方面,数字化平台通过供需匹配有效解决了防疫物资信息不对称。如腾讯看点上线“全国口罩预约购买信息查询”工具,聚合全国107个城市的口罩预约购买平台信息,实时显示当日开放平台数量、售卖平台、开售时间、口罩类别、限购次数等具体信息。数字化物流平台通过运力整合、配送调度等方式保障了抗疫物资运输。如京东物流发挥供应链物流能力和技术优势,积极进行内外部物资统筹、公铁空运力整合等资源对接,全国七大区域联动,保证应急物资合理统筹、有序运输、及时送达。疫情期间,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整体单量的80%以上。在线教育渗透率短时间大幅提升。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全国受疫情影响延期开学的高校提供免费服务,企鹅辅导、有道、好未来、猿辅导等在线教育公司免费开放在线授课平台,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疫情期间使用腾讯课堂在线学习的师生人数较同期增长近128倍。在线问诊平台有效解决了线下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腾讯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多个平台开展线上义诊和名医直播。复工复产方面,远程办公、线上招聘、远程会议等无接触办公管理模式普遍应用,腾讯会议、钉钉、华为云Welink、金山办公、二六三等企业都提供了免费不限时视频会议服务。

(五)数字企业成为创造就业的重要载体

就业是扩大内需和提高需求侧质量、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数字经济是我国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数字产业化领域业务范围迅速拓展,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派生出大量新职业需求,创造了大批新增就业,并推动实现从固定就业到弹性就业、从传统就业到新兴就业、从雇用就业到灵活就业、从专业型就业到复合型就业转型的发展转变。2019年和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发布了两批共29种新职业,其中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职业比例超过75%。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以新就业形态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623万人,同比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据中国人民大学统计,我国游戏、电竞、直播、网络文学等四个数字文化行业吸纳全职就业约1145万人。数字经济为不同层次群体提供了更加自主和多元的就业机会。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通过对国内主流招聘平台的数字经济就业招聘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就业劳动力需求情况。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就业岗位对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力均有强劲需求,低中高学历总体占比比较平衡。如在高端就业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7.8%,专科占比27.8%,高中及中专占比5.5%。在各种岗位的全职就业招聘中,14.7%的招聘条目不要求学历,为不同层次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部分低教育水平劳动者有了接触前沿技术和优质工作岗位的机会,提升了就业公平度。数字经济对就业的贡献还体现在其较高的薪资水平上,2018年数字经济就业岗位的平均月薪达7057元,高于同期规上企业平均工资(5696元/月)23.9%。

文章来源:鼎韬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