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疫情之下,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冲击与对策
2020-02-24 20:00:00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从2020新年伊始爆发至今,持续已有一月有余。目前来看,肺炎疫情的持续时间还具有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究竟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冲击,还有待观察。本文梳理了肺炎疫情对我国服务贸易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疫情持续期间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冲击


受疫情影响,各企业春节停工延长休假、交通运输等相关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更加严格等因素将在短期内增加出口服务企业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尤其是本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物理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阻隔。截至2月14日,有13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采取入境管制措施,部分国家暂时禁止在过去 14 天内去过中国大陆的外国公民入境。

疫情影响下,不少外国航空公司相继宣布暂停或减少飞往中国的航线航班。一方面,中国人到国外进行旅游、购物、商务会展、旅行与学习的人数均会显著下降,但另一方面,外国人短期来中国进行上述服务业消费的人数也会显著下降。我国服务项目长期大规模逆差主要原因为旅行项目逆差较大。2019 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金额为 2594.9 亿美元,其中旅行项目逆差2164.93 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的 83.4%。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及未来一段时间居民出境游支出将大幅下降,外国游客来华规模也会下降,旅游相关的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将出现下降。但受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教育、航运、医疗和数字技术型的服务贸易逆差还可能会持续增加。


2020年全年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冲击


虽然第一季度经济生产必然受到影响,但在肺炎疫情结束之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均有望显著反弹。

当前,我国进入深层次全方位开放新阶段,开放结构正由货物贸易为主向服务贸易为重点转型。经过此次肺炎疫情,我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加之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服务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将进一步夯实,服务贸易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此外,在肺炎疫情结束之后,各行各业恢复生产,尤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可能出现订单履约的“补出口”的现象。上述因素意味着,一旦肺炎疫情结束,在货物进出口企业的带动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有望显著反弹。同时,国家也将简化签证政策,让受疫情影响的文化交流、旅游会展重新恢复生机。

在2020年第一季度,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对相关行业企业带来的影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减负纾困稳岗等扶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显著。在应急政策之后,还将陆续出台支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中期政策,政策叠加效应还将不断增强。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恢复常态,持续向好。


现阶段应对建议


(1)利用新形式助力服务贸易发展
疫情缓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员聚集可能在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被鼓励。因此全国各地的外贸推介活动例如展会、宣讲会等形式将会大幅减少。可以多用新形式开展线上活动,例如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手段,用新媒体的方式展开线上营销,将外贸活动受到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推动服务贸易升级
疫情之下,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推进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与服务贸易的融合与发展。着力打造和完善有利于服务贸易更好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鼓励创新发展,大力推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平台经济和服务贸易新内容;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等综合服务提供商,努力拓展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的增值空间。

(3) 结合实际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
借中国经济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之际,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服务业出口创汇的能力。如通过发展国内教育、医疗、航运业,减少境外留学、就医及国际货运支出;通过不断改善国内旅游市场环境,提高签证通关便利,促进入境旅行,增加国际旅游收入。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等领域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

(4)继续培育服务贸易的新业态发展
跨境电商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外贸增长突出亮点。此次疫情,中国跨境电商的线下活动受到较大冲击。但相比传统的贸易方式,跨境电商的调整更加灵活,创新空间更大。此外,数字技术让原先面对面提供的服务得以远程提供。受疫情影响,诸多行业对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需求凸显。这不仅会大幅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同时也会推动数字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贸易增长。

文章来源:浙江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