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国际力量“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正加速演进,以中国为代表的大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西方中心格局正在改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碎片化特征更趋严重,严重干扰了国际经贸的正常运行,加大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值此大变之局,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服务贸易高质量协同发展,成为保障中国经贸行稳致远、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时代呼唤新质生产力和服务贸易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和服务贸易已然成为时代的热点,深刻影响中国发展,在未来必然成为决定中国经贸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0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其中就包含了建设“服务贸易强国”的深刻内涵。2013年开始,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尚未成为服务贸易强国。据商务部数据,以人民币计价,202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成为稳定中国外贸及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其中,服务出口26856.6亿元,同比下降5.8%;服务进口38897.7亿元,同比增长了24.4%,服务进出口逆差12041.1亿元(图1)。另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初步数据,以美元计价,2023年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8758亿美元,同比增长5.5%。其中,服务出口3232亿美元,同比下降12.4%;服务进口5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服务贸易逆差2294亿美元。服务出口下降,进口大幅增加,逆差进一步扩大。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活力充沛,境外优质服务(如旅游、医疗服务、高等教育)需求量增加,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面尚显不足,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比较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存在差距,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不高。同时,还表明中国在服务贸易的发展当中具有巨大的潜力。02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贸成长赋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顺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中国未来发展突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竟争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我们党领导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是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主要瞄准国际科学前沿的重要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原始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全球研发当中的被动跟随状态,摆脱在高科技领域频被“卡脖子”的不利形势。通过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性的创新业态体系,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伟力,将为中国经贸成长可持续赋予强大动能。新质生产力成长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在形式上,新质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当中,反映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在内涵上,新质生产力则代表了新的价值创造及分配方式。这些对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而言,生产力水平越发展,人际间的协同程度就越高,市场互联互通就越深入,对服务贸易的需求就越大。01新质生产力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强调是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科技创新在全领域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质”,体现的是生产力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突破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衍生的新形式新质态。这些都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强调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立足于高质量集约性发展,而非低水平重复建设。这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02新质生产力加持服务贸易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服务贸易日益呈现如下发展特点:一是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特征愈发显著,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不断提升。二是中国在服务贸易当中的地位不断优化升级,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更趋均衡。三是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在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未来,上述特征将继续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注入活力。而所有上述特征均有赖于新质生产力的加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服务贸易的时代特征赋予更多的新内涵和新动能。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鼓励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强化服务贸易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征,不断优化贸易结构,进一步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二是新技术衍生新模式,新模式推动新产业,帮助中国在服务贸易的高端领域不断拓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加大对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的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力度,支持智慧物流、线上办展、远程医疗等领域发展,提高服务的可贸易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平衡进出口结构。三是新产业助力新领域、新领域赋力新动能、新动能支持新改革、新改革提升新开放。国内新质发展动能越强,产业就越有竞争力,服务业开放水平就越高,服务贸易发展就越好,中国的朋友就越多。03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联结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能够有力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联结。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内生是贸易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扩展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客观要求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开放发展,互动共生,协同演进。这些在根本上依赖于生产力的新质发展。当前,中国产业正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加速跃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出口手机80213万合,金额达9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9%。我国汽车出口量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随着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汽车产业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相应出口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根据发改委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了29%,占出口总值的58.6%。船舶、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35.4%和9.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950万辆,增速超过35%,锂电池产量增长25%,光伏电池产量增长54%,“新三样”出口合计1.06亿元,增长近30%,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多万辆,增长77.6%,出口量稳居全球首位,“新三样”出口动能的活跃体现了中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新质生产力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为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加强发展联结提供了强大动能,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稳中有增,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展现创新活力。2023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15435.2亿元,增长9%,进口11758.5亿元,增长7.8%,贸易顺差3878.7亿元,同比扩大423.5亿元。整体上,当前我国服务贸易运行均衡,但逆差较大,反映中国部分服务产业生产力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大大充实中国服务业的内涵,提升服务业的内在价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身也是新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必然有效助推新质生产力成长。01新质生产力发展立足于服务业之上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这三个“新”构成,可以被总结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高密聚合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直接立足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新服务和新业态的发展。而新制造则通过生产服务业间接立足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样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密不可分。服务业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原因。与技术本身相比,服务业更多地反映了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力需要有新的服务,新的服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这也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决定新质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包括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协调及相互适应,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长时期的发展道路。02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新质生产力成长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专业程度高,专注于知识元素的密集提供,对新技术发展的依赖较大,同时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力量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持久动能。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着越发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发达国家的GDP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大。而这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短板。在2023年第八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上,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指出:世界制造强国生产性服务业的GDP占比,是中国的两倍多。数据显示,美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约50%,而中国的这一指标仅在20%左右。2022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为17%-18%,跟欧洲(40%)、美国(50%)相比差距较远。未来,要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成长,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培育好、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服务贸易既相异又交叉相客。通过依托新质生产力成长,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可以持续提升我国产业生态的内生动力。从供给端而言,鼓励新质生产力成长,可以带动服务业出口,持续增强我国新质生产力提升服务附加值的能力。从需求端而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扩大,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引致投资动力。近来,各地“两会”报告及相关政策纷纷出炉,显示出中国正在积极落实推进新质生产力成长和服务贸易提升政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诸如数据交易中心、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工业设计中心等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全新引擎加快打造。这些措施既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既反映了供给侧改革成果,以新质生产力成长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又反映了需求侧革命,以服务贸易改善市场需求,拉动新质生产力成长。来源:服务外包期刊